2018年8月8日,夷陵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项目验收会在宜昌市夷陵区环境保护局圆满召开!本次项目的总体工作目标是为夷陵区管辖范围内的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划定保护区并编制保护区划分专题图,同时编制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案,并为最终的成果资料构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调用。
验收会由夷陵区水利局、夷陵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夷陵区环境保护局3家单位组成评审团。从《宜昌市夷陵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夷陵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专题图和夷陵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本项目进行了评审。
3家单位对本项目进行严谨的评审后,得出以下6大结论:项目方案技术路线合理,现场调查资料较为详实,筛选确定的保护区划分方法符合本地实际,我司所设计的夷陵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夷陵区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信息化水平,我司提出的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和规范化建设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方案文本和图件内容完整全面,符合国家最新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要求;方案和图件已征求区直部门和乡镇水利中心意见,专家组一致同意方案通过技术评审。
为实现总体工作目标,项目组成员从外业数据采集、保护区划分与技术方案编制、保护区专题图编制、管理系统搭建四大方面开展项目工作。
1. 外业数据采集
在外业采集工作中,外调人员通过自主研发上的ZGIS资源采集APP,对水源地取水位置坐标和描述、取水位置的照片和视频等进行了采集,同时对水源地的周边环境进行了调查。
ZGIS资源采集APP
2. 保护区划分与技术方案编制
由于各个水源地的周边环境状况都大相径庭,为保证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针对各个水源点,根据其周边地理环境情况,结合相关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制定了独立的“类比经验法为主、地形边界法为辅”的划定方法,对保护区进行划分。
3. 保护区专题图编制
在专题图编制方面,采用最新的高清影像作为基础背景,以交通、水系、行政区划等基础要素为辅,按照“一源一图”的制图原则,进行保护区专题图编制。在编制过程中针对不同取水位置制定了不同的比例尺,以此来保障整体图纸效果的质量,确保各个地图要素表达清晰明了。
4. 系统简介
为了实现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智能化管理,在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管理需求进行充分挖掘后,针对该项目的数据主体与用户主体,定制了一套集管理、监督、维护于一体,以B/S为架构的夷陵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系统。
数据管理与展示
系统在实现对各个图层数据的增、删、查、改等基础操作的同时也支持三维效果展示。
由图层管理菜单对系统中的各个图层数据进行器显示和隐藏控制;针对保护区的管理系统的管理主体,系统提供了综合查询功能,信息查看、编辑、更新、添加、删除、数据上传与下载等功能。
系统通过属性查询、范围查询、缓冲区查询以及点击数据实体查询4个方面实现对数据进行查询和编辑,除此之外还可将选中的记录导出到excel中。
用户根据数据的属性表内容,通过属性查询功能进行模糊查询。
用户根据范围查询功能以画矩形、圆形、多边形的方式,对画定范围数据进行查询。
缓冲区查询工具,通过设置缓冲区类型和缓冲半径,对范围覆盖区域内数据进行查询。
用户点击数据实体,对其属性信息进行查看和编辑,还可对数据的附件中的照片和视频进行查看、上传、下载、删除等操作。此外普通用户也可以通过上传水源地的照片或视频的方式,对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控和督查等。
系统提供了对水源取水位置进行添加、移动、删除操作的功能。
数据分析
用户通过属性统计分析、范围统计分析、缓冲区统计分析实现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生成相应的分析报告。系统提供了属性统计功能,用户可根据属性的属性内容,自定义条件进行统计分析,如按照行政区、水源类型等条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户根据范围统计能以画矩形、圆形、多边形的方式,对画定范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用户利用缓冲区统计工具,通过设置缓冲区类型和缓冲半径,对范围覆盖区域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用户管理
日志管理用于记录不同用户对系统访问或修改的一种功能,以便于管理者查询更新。
用户权限是系统对于不同用户进行权限分配管理的一种功能,实现不同级别的用户对于系统有不同的访问或修改权限。
项目通过外业信息采集、保护区划分与技术方案编制、保护区专题图编制完成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定界工作;提供的夷陵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系统提升了夷陵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也为公共参与水源环境保护工作的搭建了平台。
传统的图纸报告因自身应用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水源地保护区综合管理和整治的需求。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的构建将成为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